隐匿在大南门与鼓楼间的西安风土
[营方城] 隐匿在大南门与鼓楼间的西安风土
引言
“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当下热词
体现出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吸引力,
“慢下来、去生活”也成为放松身心的有效途径。
从鼓楼到南门,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
承载着关于工艺、民俗、饮食的历史文化,
也饱含着旅游住宿产品的巨大存量,
以这里为起点,
串联起独属于古城西安的特色生活体验游
问题提出
随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
特色生活类体验对人们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加。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底蕴吸引各地游客前往体验。
但西安旅游产品仍以短期游为主,
深度游需求未得到满足,老城生活价值有发掘。
问题分析
西安旅游现状分析
西安游出行天数以三天为主,行程多集中于著名景点。
由于西安独特人文色彩的旅游资源开发尚显粗浅,不能有效满足游客长期深度游的需求。
现有主题酒店,快捷酒店,青年旅社等主要满足游客睡眠需求,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度假酒店,商务酒店功能设施齐全,但内向封闭,缺少本土特色。
通过对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安特色住宿体验产品缺失,未成体系。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体验式住宿体系的建立,成为游客驻足西安古城的契机。
01
基地简介
本次设计地段位于西安明城区,
沿线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三段区域附近,
距离钟鼓楼回民街等重要文化地段较近,
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
02
场地内现有人群活动
基地主要承载接纳钟鼓楼片区游客住宿的功能,
但街区内许多特色人文活动未增加旅游价值。
03
场地酒店现状
现有住宿类商家60家左右
主要类型:星级酒店、快捷酒店、青年旅舍、宾馆招待等
但对游客的吸引力有所欠缺
04
S W O T 分析
由于住宿产业未成规模,极具生活气息的活动未被发现,街区内产业未形成特色,吸引力弱;
故旅游业占据居民空间与资源却未对居民产生效益。
结 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希望在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区构建老城深度体验游网络
设计策略
STEP 1
家具店改造
北部街区以现有家具店改造为木艺店的设计作为体验式活动设计的开展。
在原有的家具店的基础上与上层住户打通,
且赋予其“体验+工作室+居住”新的商铺模式。
通过木艺店加工的构件装配可开展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参与,成为居民和游客在初步体验活动中接触的媒介。
德福巷酒吧改造
原有居民楼与酒吧虽相邻但处于相互割裂甚至干扰的状态,具有当地商业与居住关系的代表性。
现将居民楼改造为集体验与住宿为一体的青年旅社,
将酒吧体验与住宿体验融为一体,
缓解了二者相互干扰的问题,
形成一种下商上住的经营模式。
湘子庙废旧办公楼改造
区域内建筑缺乏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酒店。
原有建筑为废弃办公楼,
改造过程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将其改造为具有关中特色的体验式精品酒店,
来作为基地南部住宿体验片区的启动点。
STEP 2
将街道空间进行类型化处理,
并采取相对应的空间处理方式,提供多种改造可能性。
小广场改造
地点位于竹笆市、德福巷、粉巷交汇处,
现状公园较封闭,人群使用率较低。
设计在原公园基础上将其区分为公共与私密两个部分。
公共区方便了人们穿越花园到达竹笆市,
私密区增加游憩路线以及娱乐装置。
将娱乐活动立体化,即可满足人们休憩需要,
也增加娱乐活动的趣味性。
德福巷入口改造
德福巷照壁处空间节点位于北侧入口的转折处,
对粉巷过往人群及竹笆市人群的视线关系有重要引导作用。
在此节点设计了游客服务中心及空中廊道,
将其作为德福巷体验街区中的重要标志性节点。
在空间设计上延续木艺店装置的设计语言,
置入方形体量,在空间转折处对断裂的流线进行缝合。
德福巷——湘子庙入口改造
在湘子庙街末端设立创意市集。
该设计对原有沿街酒吧及两旁老旧居民楼空间进行整合,
激活湘子庙街连接德福巷转折处的空间,使之更为连续。
在湘子庙街末端开设手工艺体验中心以及附属画廊
和相应展览空间。
该设计对原沿街独立开间的店面及二层品质较差的居住空间进行了整合,使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迎接自南门商圈进入基地体验的人群。
在业态方面,置入多种传统手工艺及书画艺术。
使其成为整个街区中体验产品的焦点,与湘子庙的前广场共同成为居民和游客在体验型街区中重要的停留空间。
街道整体设计成果
STEP 3
市井生活体验点的串联
通过探寻老城内多种特色体验活动,
统计不同人群喜好类型,
设计多条以基地为起点的步行体验环线与骑行体验环线
并将其串联成体验网。
旅游特色产品开发
游客体验线路设计
根据游客喜好
选择不同出行方式以及活动类型的旅行线路,
领略并参与不同地方人们独特的日常生活,
实现身心的放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

